新華社記者 崔清新 孫鐵翔《中國青年報》(2014年09月26日06版)
  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公務員局近日聯合印發的《關於做好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公務員考試錄用工作的意見》,從適當降低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公務員進入門檻、擴寬基層公務員來源渠道、保持基層公務員穩定、加強基層公務員考錄工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緩解我國艱苦邊遠地區縣鄉公務員崗位招不來人,招來後又很快流失的問題。
  有人擔心新規的出台會否出現這樣的問題:降低門檻是不是影響了公務員的質量?一些地方或個人會否“利用”新規採取“蘿蔔招考”?怎麼解決基層公務員“進得來、留不住”的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新規如何讓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公務員保“質”?
  適當降低門檻,是為瞭解決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公務員荒的問題。然而人們很容易認為:在解決了“量”的問題後,“質”就會下降。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吳江說,質量和素質是相對崗位適應性來講的。確保考錄製度公平性往往在起點上予以考慮。艱苦邊遠地區人才本就稀缺,在準入時採用“一刀切”方式,容易造成實際上的不公平。這次改革就是要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
  吳江補充說,“降低門檻不等於沒有門檻”,新規堅持了公務員法的規定和“凡進必考”原則,只是使考錄政策更加科學靈活地適應實際需要。
  比如,今年初,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務員主管部門發佈公告,在2014年招考的7420個職位中,不限專業的市級、縣級、鄉鎮級招考職位共有2277個,占招考職位總數的30.7%。有人評價,這種降低基層公務員進入門檻的方式,客觀上增加了考生進入公職領域的機會,既是務實的選擇,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公平正義。更重要的是這樣做擴大了報考人員範圍,為一些業務更熟練、經驗更豐富的這方面人才提供了進入公職領域的機會。
  如何防止招錄過程中的“蘿蔔招考”現象?
  近年來,個別地方出現了事業單位招聘中因人設崗的所謂“蘿蔔招聘”“內部招聘”,引起社會強烈不滿。
  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曾指出,導致“蘿蔔招聘”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監督缺位導致招錄、選拔人員與參考人員形成利益集團,破壞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人事制度。
  為防止這些“降門檻”的措施在地方上被濫用,《意見》指出,要嚴格控制降低進入門檻政策的適用範圍,艱苦邊遠地區的界定和職位資格條件的設置要實事求是、科學規範、從嚴把握,並規定要堅持考錄程序全程公開透明。如何界定“艱苦邊遠地區”,各省可以根據實際界定,並報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備案,需獲得批准後才能實施。
  吳江說,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從中央到地方要進一步強化監督,一方面要放開對基層的束縛,另一方面要做好監督,才能讓這項制度真正落在實處,讓人民群眾真正滿意。
  如何解決基層公務員“留不住”難題?
  一份來自陝西省公務員局的報告顯示:近三年,共為艱苦偏遠的縣、鄉兩級考試錄用了公務員2687名,進一步充實了隊伍,但基層留不住人的問題始終存在。據統計,近三年錄用到偏遠鄉鎮不去報到,或者到崗位後兩三個月就辭職不乾的就有17人。有個鎮2010年以來考錄了3名公務員,2名陸續調到了縣上,1名考到了市級機關,一個也沒有留下。
  事實上,這種現象在全國不少邊遠地區都存在,從而導致基層公務員招考陷入不斷招人、不斷缺人的惡性循環。
  為此,《意見》也作出了一些“硬性”規定,新錄用的鄉鎮公務員在鄉鎮機關最低服務年限為5年,在此期間不得轉任交流到上級機關等。同時規定,各地可以拿出一定數量的職位面向本地戶籍或在本地長期生活工作的人員招考。
  吳江認為,這都是在穩定隊伍方面採取的措施,把一定數量職位留給當地,就是考慮到了基層的實際情況,本地人員適應性比較強。另一方面設定最低服務年限,既然降低門檻了就要有服務年限,否則就難以達到留住人的目的。
  他還強調了“待遇留人”的方式,如有些地方嘗試將基層公務員的職級職務分開,提供晉升空間,特別是進一步拓寬待遇和職級掛鉤,讓長期在基層工作的人員有盼頭。同時還應加強對基層公務人員的培訓,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排解他們工作上的困難等。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  (原標題:“降門檻”能否破解基層“招人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37huj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