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早訛180房屋貸款0元”,今日,網上一組圖片引起廣泛關註。而據新京報記者調查,此組圖片表示內容與事實有所出入,該大媽的確被老外撞到。目擊者稱,老外駕駛無牌摩托車撞人後,用中文辱罵被撞者。(12月3日《新京報》)
  南京“彭宇案”發生之後,人們在幫助陌生人時總是需要掂量一番,生怕被訛詐;時至今日,四川那位被稱“訛人”的老太太還在為自己喊冤。平日里,媒體確實也不乏做好事被好房網訛詐的報道,在這種氛圍當中,很多人都會在自己的心中設立一道防線,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面對需要幫助的陌生人,寧可低頭走過,視而不見,就連一些家長也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出門在外“少管閑事”。
  在這種語境下,公民道德水平降低儼然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儘管無奈,原因卻是客觀存在的,畢竟做好事反過來被訛詐的事情發生的多了,人們的冷漠似乎也可以理解。而如今,再次出現“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九份民宿800元”這樣的虛假報道,真可謂是“雪上加霜”,讓本來就已經是值得反思的公民道德現狀變得更加嚴峻。
  應該說該新聞是一則徹頭徹尾的假新聞,不僅有文字說明,也有配圖,再加上某些權威媒體的轉載,事情簡直是難辨真偽,而若非某個有良知媒體的核實,事情的真相就這樣被掩蓋了。回到這則假新聞本身,首先我們應當痛斥該記者毫無職業操守的行為,這不僅是對新聞職業精神的玷污,更是對媒體公信力的透支,“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的報道透支的不僅僅室內設計是媒體公信力,更是公民道德。
  有關鍵字人說,當今是一個道德滑坡的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際關係變得冷漠了,而欺騙、訛詐事情的不斷發生,使得人們的愛心神經變得異常敏感,也很是脆弱,真的經不起太大的折騰。應當說,做好事被訛詐本來就是在透支公共道德,而子虛烏有地報道做好事被訛詐的事件,誤導公眾,錯誤引導輿論,在人們的思想中再添陰影,這簡直是對公共道德的雙重傷害。一旦如此,勢必與我們所倡導的友愛互助的社會公共道德漸行漸遠。
  如果是一件具體的物品,丟了可以找回來,找不回還可以再買一個,公共道德一旦透支,若是想修複或者是重建談何容易?其造成的結果往小的講,讓人們彼此之間變得更加陌生,往大的說,其破壞的是整個社會的人倫體系。所以,重視對公共道德的引導才是最為重要的。
  媒體在社會運作過程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是社會矛盾的潤滑劑,而不是社會問題的製造者,這就必須要求媒體在新聞倫理的框架內進行活動。而對於“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早訛1800元”這種假新聞,對公共道德的透支著實讓人反思。
  雖然這種新聞是假新聞,但是卻凸顯出這個社會對正能量的呼喚,也只有我們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媒體則恪守基本新聞倫理底線,才能建構公共道德。道德安好,才有明天!
  文/張松超  (原標題:假新聞透支的更是公民道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37huj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